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深化的背景下,特朗普近日重提中概股除牌议题,引发市场关注。
面对潜在的政策风险,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4月13日明确表态,强调香港已建立完善的上市制度框架,将全力承接中概股回归浪潮。这标志着继2018年首轮中概股回归潮后,香港资本市场或迎来新一轮战略机遇期。
东吴证券研究显示,这一轮资本迁徙或为港股市场带来结构性变革,其影响可从三个维度深入解析。
制度创新铺就回归通途
香港交易所近年来持续优化上市规则,为不同股权架构企业量身打造回归通道:
二次上市机制自2018年改革后大幅降低门槛:
·传统企业市值门槛降至30亿港元
·创新产业公司(含WVR架构)市值要求分为400亿港元或"100亿市值+10亿营收"两档
·合规记录要求根据股权架构差异设置为2-5年,高市值企业可豁免上市记录
双重上市提供更稳固的资本纽带:
采用与首次公开募股相同的审核标准,实现两地上市地位完全独立。即便在主要上市地退市,港股市场地位仍不受影响,但需同时遵守两地监管规则。值得关注的是,当企业在港交易量占比超55%或原上市地除牌时,可申请转为双重主要上市。
历史数据揭示市场潜力
回溯过往回归潮,港股的制度红利已得到充分验证:
·2018-2019年:小米、美团、阿里巴巴率先完成回归,奠定市场信心基础。
·2020-2021年:17家中概股集中回归,包括网易、京东等巨头,带动港股年成交额分别激增50%和28%。
·结构变化:中资股持续占据港股成交额30%以上份额,市场定价话语权显著提升。
千亿级资本蓄势待发
据市场机构测算,当前符合香港二次上市标准的中概股近30家,总市值约2000亿美元。若全部完成回归,预计将带来:
直接增量:约50亿港元/日的常态化交易额。
溢出效应:若全部美国存托凭证(ADR)交易量转移,日均交易额可额外增加超100亿港元。
市场激活:新增流动性相当于2024年预估交易量的10%,港交所上市费收入及市场活跃度将获双重提振。
郑重声明:智慧观察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 中概股“回家”潮再起:香港市场如何承接2000亿美元回流盛宴?2025-04-17
- 2025一季度IPO终止情况及原因汇总2025-04-16
- 潮汕90后张峻彬冲刺上市 拿下腾讯领投1亿美元融资 云鲸押注具身智能2025-04-15
- 估值70亿!复星、平安参股的全栈式人工智能独角兽西井科技开启上市辅导2025-04-14
- 山大电力创业板IPO过会,业绩增长问题等被追问2025-04-11
- 销毁证据、阻碍检查……想念食品被罚5年内不得IPO202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