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为什么说人一定不要着急?静就是吉,你经历得越多,你越明白,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销声匿迹,半隐半藏,自洽而内求,清醒且坚定
公元二一九年
【原文】扬州刺史温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然不足忧。今水潦方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猾,正恐征南有变耳。”已而关羽果使率众攻。
【译文】扬州州长温恢对兖州州长裴潜说:“这里显然发现孙权敌踪,但不值得忧虑。值得忧虑的是,春雪初融,不久就遍地是水;征南将军曹仁悬军在外,没有长远准备。关羽一代骁将,恐怕曹仁会遇到困难。”果然就在这时候,关羽大规模向北进攻。
如果你遇到了那些擅长挑剔的人,你急了,急于去回应对方微妙的恶意,去付出去满足,那你永远会在关系中,在利益博弈中吃亏。
你要知道,别人催你激你,让你快速做决定,实际上是在套路你。你要权衡你的每一个决定,因为你的人生轨迹,是由大大小小的决定串联起来。
只是当下的你未能意识到,等你醒悟就明白,什么叫做“只道当时是寻常”。可你不要去责备当时的自己,因为那时你站在风里,也很迷茫。
等你人到中年,你就知道,你活着,不是在这个婆娑人世间吃亏碰鬼,于是开始认真思考,你的未来,你的生活。
此时此刻,你的所思所悟,你信奉的道德准则,决定了你的人性。直到你一天天减少那些不必要的东西,你就会明白,你最好的状态,是销声匿迹,半隐半藏,自洽而内求,清醒且坚定。
前文提到,刘备与关羽展示了一场沟通的最高境界,他们没有分对错、辨是非,而是达成共识。刘备之所以劝导关羽,除了真心待真心,还有关羽的存在价值,能威慑曹操。
因为关羽,许都内部以及曹仁防守的荆州后方,发生过好几起叛乱,可他们都因为太着急,太轻信,难成气候。
二一八年正月,在许都宫廷上班的金祎、吉邈等人,率领一千多名部众,袭击王必。王必是丞相府秘书长,是曹操在许都的代表,曹操没事就窝在邺城。
要说吉邈这些人,他们只看到了表面,“时关羽强盛”,《资治通鉴》简短的五个字,就概括关羽治理荆州四郡的能力。但那是关羽的能力,并非他们的实力,你看他们的目标是什么:
挟天子以攻魏,南引关羽为援。
弱实力,强目标,急于求成,这就要坏事。你要知道,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向动机。
管仲说,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金祎、吉邈他们在皇宫里面当差,他们觉得曹操称王,有篡汉的意图,那么他们的利益就不稳定了。
毕竟,改朝换代,他们又不在曹操身边,自然不会获得曹操的重用。所以,当他们意识到自身利益的不稳定时,自然就会挺身走险,急着要结果。
从策划到发动,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某个夜晚,他们发动秘密袭击。王必的肩膀身中一箭,逃出了许都,等到天亮,与典农中郎将严匡汇合,铲除了金祎、吉邈这些人。
所以说,为什么说人一定不要着急?着急就会看不清形势,做出了仓促的决定,影响了一生。静能生吉,静下来心,细细分析规划,才能增加成事的可能性。
这一年的十月份,南阳郡的侯音叛变,因为曹仁抵抗关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就苦了百姓。侯音忍受不了苦役,纠集了跟随者,直接囚禁了郡长东里衮。
侯音的目的,是要活得像个人样,可他最后失败了,他太容易自我满足了,被功曹宗子卿三言两语所蒙蔽,宗子卿说:“足下顺民心,举大事,远近莫不望风;然执郡将,逆而无益,何不遣之!”
侯音听了信了,他要为这个决定付出代价,他放走了东里衮,宗子卿立马翻墙跟随,纠集那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回头攻击侯音。加上曹仁大军压阵,侯音不能阻挡,被曹仁斩首。
你看侯音,别人让你急于做决定,除了激你催你,还会夸你,这个叫做捧杀。被捧杀的人,往往认知滞后,如同潮湿的雨,悄然渗透进大脑里的每一个神经。
提高认知思维,可以让你在做决定的时候,减少风险,倾向对你有利的一面。所以,当孙权再次东攻打合肥的时候,扬州、兖州不慌了。
于是就《资治通鉴》里的这段材料,你看这两州州长,面临孙权大军压境,他们不着急应对,反而清醒且坚定的认为,真正的威胁是关羽。
站在他们的视角去看,孙权几乎没有武功,多次攻打合肥都无功而返,还留下了张八百击溃孙十万的实例。相反,过去的几年时间,曹操内部就因为关羽的压力,许多人幻想幻灭。
通过比对孙权与关羽对曹操的影响力,你会发现,关羽是压倒性地取胜。而关羽也没有想着毕其功于一役,反而把自己的影响力,慢慢地渗透进去。
所以你会知道,你不要急着让生活一下子给你所有答案,而是要沉下心来,向内探问,着急从何而来?如果是与身边人的比较,你不占任何优势,那你就销声匿迹,断掉无效社交,用时间来精进自己。
只要你慢慢蓄力,面对急性刺激时,一眼就看透虚实,不会冲动而为。而你在半隐半藏间,早已自洽而内求,清醒且坚定,任其风雨再急,你的车马虽慢,依然能抵达生活的答案。
- 为什么说人一定不要着急?202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