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航新能冲击创业板!宁德时代低价入股并成其第一大供应商引关注
深交所官网信息显示,11月6日,深圳市首航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航新能”)更新了招股动态。公司拟在创业板上市,募集资金约35.12亿元。
营收连年增长,2021年净利下降事出有因
招股书显示,首航新能为专业从事新能源电力设备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太阳能电力的转换、存储与管理,核心产品涵盖光伏并网逆变器、光伏储能逆变器、储能电池等。
公司主要产品先后获得中国CQC、中国“领跑者”、欧盟CE、德国TV等30余个国家或地区的认证,销往国内及欧洲、亚太、拉美、中东及非洲等全球多个地区。
根据国际知名的电力与可再生能源研究机构Wood Mackenzie发布的研究报告,2020年度公司在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出货量位列第十二位,市场占有率约为2%。
业绩方面,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首航新能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26亿元、10.23亿元、18.26亿元和17.6亿元,营收连年增长;同期净利润分别为0.53亿元、1.96亿元、1.87亿元和2.78亿元。
来源:首航新能招股书
首航新能表示,2021年度,公司净利润同比略有下降,主要由于公司供应商宁德时代之子公司问鼎投资于2021年对公司进行增资,公司将其增资价格与同期投资者增资价格差额确认股份支付7731.96万元,计入非经常性损益。
宁德时代77折入股,并成为第一大供应商
值得一提的是,前文提及的问鼎投资为首航新能主要供应商宁德时代(300750.SZ)的全资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和宁德时代副董事长李平。
2021年12月,问鼎投资通过增资方式入股首航新能,成为其第八大股东。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月前首航新能引入其他战投的估值为100亿元,而12月首航新能给宁德时代的价格则是按照77.32亿元的估值,直接打了77折。这样的折价引得市场一片质疑声。
而在问鼎投资入股首航新能当年,宁德时代便成为首航新能第三大供应商。2021年首航新能向宁德时代的采购金额为7088.35万元,占公司采购总额比例为5.18%;2022年上半年首航新能向宁德时代采购2.38亿元(主要产品为电芯,占公司采购总额比例的14.73%),已成公司第一大供应商。
来源:首航新能招股书
对此,上市委审议意见落实函要求说明并披露问鼎投资低价入股首航新能的原因及合理性。首航新能回复称,公司基于双方合作关系、自身战略发展需要和宁德时代的市场地位,出于提升储能电池产品品质、保障电芯供应稳定性、深化战略合作等因素综合考虑,同意问鼎投资以略低于同期财务投资者的价格入股公司,具有合理性。
上市委审议意见落实函还要求说明首航新能向宁德时代采购价格是否公允,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情形。首航新能回复称,2021年,公司向宁德时代采购主要型号电芯的单价与宁德时代子公司问鼎投资入股前后价格不存在重大变化,与中能锂电科技泰州有限公司采购价格无差异,与其他供应商采购价格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公司自2021年6月起与宁德时代进行稳定合作,前期与其他供应商存在零星采购,采购金额较小,相应的单价存在差异,公司与宁德时代的采购价格具备公允性。公司向宁德时代采购价格公允、不存在利益输送的情形。
九成收入依赖境外市场,客户集中度较高
招股书显示,公司约九成收入依赖境外市场,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首航新能境外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6.71%、92.09%、88.01%和89.30%,外销占比较大,其中意大利和波兰是公司营收主要贡献国家。
首航新能在审核中心意见落实函的回复报告中表示,报告期内,公司主要销售目的国意大利、波兰等均出台光伏、储能行业支持政策,相关支持政策对公司的销售规模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如果未来公司主要销售国家或地区的当地政治、经济环境和行业政策等发生不利变化,如实施“双反”政策等,将会对公司的业务开拓和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公司的客户集中度也较高,报告期内,公司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均在50%以上。首航新能坦言,公司新客户的开拓和新市场的拓展均需要一定的周期,如上述主要客户经营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或其给予公司订单量较大幅度减少,将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招股书提示了应收账款及存货占比较高的风险: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与存货账面价值合计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分别为57.27%、39.93%、37.67%和50.10%。如果未来公司或主要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则可能导致公司面临应收账款回收困难或存货产生跌价的情况,进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合并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0.13%、69.42%、53.99%和60.46%,整体呈下降趋势,公司财务结构不断优化,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若未来公司大幅扩张业务规模,资产负债率可能会有所上升,如公司债务管理谨慎性不足,导致债务融资规模过高,将可能面临一定的偿债风险。
郑重声明:智慧观察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 首航新能冲击创业板!2023-11-08
- 证监会:吸引更多境外机构到内地资本市场展业2023-11-08
- 银行IPO“后备军”上新2023-11-07
- 新亚电缆IPO报告期内研发费用率低于同行2023-11-06
- 投行寒冬来了? 2023-11-03
- 降30% A股IPO融资规模下降202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