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电子产业链加速全球化
智慧观察采编中心 综合整理 2025-07-15

全球贸易格局风云变幻,叠加客户对本地化服务的迫切需求,正深刻重塑中国消费电子产业。面对新形势,供应链企业掀起一股赴港上市热潮,背后是一场关乎未来生存的全球化竞速赛。

港股成全球化“加油站”

7月以来,消费电子产业链的港股上市步伐明显加快。蓝思科技7月9日成功登陆港股,实现A+H两地上市,董事长周群飞直言这是“全球化战略的重要里程碑”。其募资将重点投向越南、泰国的制造能力提升及全球业务布局。立讯精密7月2日宣布筹划H股上市,明确表示旨在“借助国际资本力量,加速海外产能建设、强化全球供应链布局”。歌尔股份、亿纬锂能、紫光股份等产业链中坚力量也纷纷启动港股上市计划。这股潮流并非孤立。比亚迪电子、舜宇光学等先行者已在港股市场站稳脚跟。亿纬锂能等新晋者计划将港股募资用于匈牙利、马来西亚等海外生产基地建设,目标直指“深化本地化运营、扎根海外市场”。


全球化布局:多路径疾行

产业链人士指出,未来能在海外市场提供完备生产、销售、服务、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的企业,将成为行业“标配”。缺乏全球化产能布局和运营服务优势者,恐面临严峻挑战,企业正通过多种路径加码全球化。亿纬锂能拟斥资86.54亿在马来西亚投建储能电池项目;鹏鼎控股在高雄、泰国、印度等地设厂,实现“便捷快速的在地化服务”。立讯精密通过新加坡子公司成功收购德国汽车线束巨头莱尼集团相关股权,快速切入全球顶级车企供应链。致尚科技在越南的两处生产基地一满产一爬坡,未来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飞荣达则积极完善越南产业链布局,“扩充产能以匹配海外客户需求”。领益智造与智元机器人达成全球战略合作,依托其全球58个生产及服务据点,共拓海外业务,打造“海内外双循环”格局。

成效显现:海外收入占比突破42%

积极出海战略已直接驱动业绩增长,A股95家消费电子企业境外收入总额从2020年的3695.77亿元,猛增至2024年的6946.1亿元,增幅达87.95%。境外收入占比从36.4%提升至42.06%,全球化战略成业绩新引擎。立讯精密堪称标杆:2024年海外营收达2354.67亿元,较十年前飙升37.2倍,海外营收占比高达87.6%,总营收与净利润十年间分别增长35.84倍和20倍。

品牌出海:本地化是核心密码

头部消费电子品牌企业的全球化实践,为产业链提供了宝贵经验,传音控股深耕非洲市场,在埃塞俄比亚、印度等地设立制造中心。其成功秘诀在于极致本地化——针对深肤色人群研发拍照技术,针对高温多汗环境改进USB端口,甚至开发适应频繁停电的UPS信号增强技术。2024年其全球智能机份额达8.6%,在非洲等多地市场位居第一。OPPO十六年出海路覆盖70余国,海外营收占比近60%。其海外营销总裁张洲川强调:“最好的全球化就是本地化。”从东南亚到拉美,OPPO始终注重适配不同市场的用户习惯与文化差异。

荣耀、华为、小米、vivo等品牌也纷纷加大海外高端市场拓展,尤其通过折叠屏等创新产品提升全球竞争力。正如产业链人士所言:“品牌企业的全球化步伐,深刻牵引着供应链企业的战略调整。”

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指出,中国企业出海已进入新阶段,挑战从单纯的产品出口转向复杂的海外办厂与全球化运营。他特别提醒:“企业出海的关键应从追求‘更多客户’转向寻求‘更好客户’,为健康发展而出海,而非为规模份额盲目扩张。”

全球化浪潮下,消费电子产业正经历新一轮洗牌。港股上市的资本助力与深入骨髓的本地化能力,已成为企业通往未来不可或缺的通行证。在这场没有退路的竞赛中,唯有真正扎根全球市场者,才能赢得下一个十年。


郑重声明:智慧观察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