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加速冲刺IPO
智慧观察采编中心 赵青 2025-08-07

近期,中国商业航天企业IPO进程明显提速。7月29日,证监会官网披露蓝箭航天启动科创板上市辅导,由中金公司担任辅导机构;8月1日,江苏屹信航天也完成上市辅导备案,民生证券作为辅导机构。这一现象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正迎来资本化发展的重要节点。

政策松绑为行业注入强心剂
      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明确支持商业航天等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这一政策突破解决了长期制约商业航天企业上市的核心难题——由于技术研发周期长、试验风险高导致的盈利节点滞后问题。7月末,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后首家受理企业泰诺麦博的出现,更为商业航天企业提供了可参照的路径。

头部企业竞逐"第一股"席位
      在民营火箭领域,蓝箭航天以200亿元估值领跑行业。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朱雀二号遥二火箭于2023年实现全球首次液氧甲烷火箭成功入轨,目前正推进可回收火箭朱雀三号的研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技术实力突出,其财务数据仍显示2023-2024年分别亏损11.77亿元和10.15亿元,凸显行业高投入特性。

卫星产业链同样活跃,星图测控已成功登陆北交所,成为今年A股首家上市商业航天企业。而长光卫星、国星宇航等企业也先后尝试不同资本路径,反映出产业链各环节的融资需求。

资本市场的双向选择
     一级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商业航天领域融资事件达138起,总金额超200亿元,卫星应用、火箭制造等细分领域最受资本青睐。但同时也出现战略股东退出的案例,如碧桂园于今年4月清仓蓝箭航天股份,在实现3.7亿元投资收益的同时,也反映出资本对回报周期的考量。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商业航天具有明显的"国家队+民营队"双轨发展特征。随着政策环境优化和产业链成熟,更多企业将寻求通过资本市场获取持续发展动能。但需要警惕的是,该领域技术门槛高、风险大,投资者需理性评估企业的核心技术实力与商业化能力。未来两年,谁能率先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谁就能在资本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郑重声明:智慧观察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