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筹企业回归重在水到渠成
来源:经济日报 2021-10-11

      红筹企业回归,重在水到渠成。这不仅需要加强投资端制度建设,科学引导储蓄搬家、引入更多长线资金,推动各类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还需要立足国情市情,不断强化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的时代性和适应性,逐步构建形成既遵循国际市场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制度体系。

  最近,中海油等红筹企业回归A股的消息引发市场热议。

  红筹企业回归加速,很多投资者举双手赞成,这是否意味着A股市场已经准备好迎接回归的“游子”?看增量和短期指标,A股对各类企业的吸引力的确有显著提升。今年前三季度,A股市场中资企业首发上市为372起,远多于美股市场同期的38起,A股IPO募资额逾3700亿元,比同期美股中资企业IPO募资额多出约3000亿元。看存量指标,无论是现有上市公司的数量,还是历史的股权融资额,A股都能在全球资本市场里名列前茅。从这些视角审视,红筹企业回归增多确实值得期待,也有期待的底气。

  但是,我国资本市场总体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投资者结构、上市公司结构、法治诚信环境等与成熟市场差异较大。在企业IPO可自主选择上市地的背景下,要让各领域的吸引力赶超成熟的境外股市,吸引更多红筹企业回归,还得狠下一番功夫。

  拉长时间轴看,红筹企业回归的总数量远少于“走出去”的数量,现在谈“准备得多好”“吸引力多大”还欠点火候。自2018年启动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试点至今,真正回归A股的红筹企业仍是凤毛麟角,且全部在科创板。除此之外,包括去年已开辟红筹“回A”路径的创业板在内,A股各个板块至今尚无新增的红筹企业回归案例,部分红筹企业仍留在境外股市。这里既有企业自身上市地点选择的内部因素,也有境外股东减持、股东审核差异、上市制度差异等其他因素。

  红筹企业回归,重在水到渠成。“水”是A股市场不断完善的投资者结构和多路中长期资金支持,这需要资本市场的建设者在严防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加强投资端制度建设,科学引导储蓄搬家、引入更多长线资金,推动各类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渠”是我国资本市场各项基础制度,要继续提升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度,完善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这需要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国情市情,不断强化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的时代性和适应性,逐步构建形成既遵循国际市场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制度体系。

  在认识上,要继续解放思想,以注册制改革为龙头,继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再融资制度、并购重组制度等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四梁八柱”,啃下改革“硬骨头”,为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企业提供更便利的融资渠道,真正发挥资本市场对于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的枢纽作用。

  在配套举措上,进一步完善外汇、财务、股东审查等各项配套规章制度,稳妥处理好防控金融风险与满足境外股东减持外汇需求的关系,既要更好利用国际资本支持中国企业发展,又要避免资本大进大出对A股市场带来的冲击。

  在监管方面,要厘清各类部门的职责边界,把“该管的”管住管好。同时,继续优化核查要求、学习成熟市场事后监管的经验,加强跨境审计和国际监管执法合作,推动完善行政执法、民事追偿和刑事惩戒相互衔接、相互支持的监管执法体系。

  在交易机制层面,继续营造优质投融资环境,让红筹企业回归后有更合理的定价和估值,以更好纳入A股各大指数。可考虑将红筹企业优先纳入互联互通标的,鼓励海外股票指数纳入回归后的红筹股标的,方便外资继续长期持有,推动红筹企业回归后投资者资产配置的无缝衔接。

郑重声明:智慧观察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