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消费变“味” 业界呼吁加强多维度监管
来源:经济参考报 智慧观察采编中心 综合整理 2022-03-15

      大数据“算法”成了“算计”消费者手段,直播带货“坑位”变成了“坑人”,“盲盒”成了消费“盲区”……盘点一年来的消费维权热点,在线消费成了“套路”消费重灾区。业界呼吁,针对新的消费陷阱,监管应适度增加打击力度。

  日前,北京市消协发布的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对16个平台进行的32个模拟消费体验样本中,有18个样本新老用户账户的价格一致;有14个样本新老账户的价格不一致。有高达86.91%受访者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

  记者分别通过新、老用户两个账号同时在某平台订购同一家饭店的同样饭菜,新用户账号比老用户账号多了16元“双重补贴”红包。记者在某网约车平台体验发现,同一个位置去同一个目的地反复搜索车辆,退出约车App后再呼叫,价格相比早前微涨。

  北京市京德律师事务所律师董山呼表示,大数据“算法”本是更好服务消费者的技术,但在一些不法商家手中却成为“算计”消费者的手段。

  中联律师事务所重庆办公室执行合伙人韩德云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应该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在互联网平台经济监管领域的执法能力,充分运用新技术及时抓取和识别大数据“杀熟”行为,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大数据“杀熟”现象。

  另外,直播带货近年来异常火爆,但“坑位费”却成直播行业诟病,不少主播以人气为筹码,收取高额“坑位费”后,频频出现直播翻车现象,成了商家、消费者投诉高发地。

  记者梳理发现,在直播带货中,有主播通过流量注水、先买后退、极力压价等手段,制造虚假交易泡沫。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杜秀军表示,直播“坑位”,既坑了商家也坑消费者。有的主播为了赚“坑位费”,在选择商品时把关不严、给钱就播,导致直播带货相关投诉增速明显。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在官网发布《2021年网络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建议,可考虑再次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尤其要对直播营销、社区团购等新业态的网络消费作出规制。

  盲盒经济乱象近期也成为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新领域。一些商家打着“盲盒”等营销噱头,具有很强的信息不对称性,消费者只能依据商家的广告宣传来选购,难以正确判断商品价值。

  今年年初,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针对盲盒消费屡引争议,中消协建议加强立法规制,划定盲盒经营红线,对于低龄儿童、特殊商品、特殊领域禁止盲盒营销。

  随着在线职业培训持续升温,与市场走高相伴生的却是行业乱象屡有发生。“退款难”“培训贷”、诱导消费、霸王条款……从报名到考试的各个环节,隐藏着重重陷阱,消费者表示,“培训”成了受“教训”。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培训机构缺乏责任意识、发证机关审核不严、验证不严格等各个环节的疏漏,最终导致了在线职业培训的种种乱象。只有把各个环节都严格起来,职业培训才能得到规范。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