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浮沉间利润被“吞噬” 上市公司打响盈利保卫战
来源:上海证券报 智慧观察采编中心 综合整理 2021-02-06

摘要:“汇兑损失约1.80亿元—2.40亿元。若剔除汇兑损失因素影响,预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约为5.00亿元—6.10亿元”,深科技最新发布的2020年度业绩快报中,虽然经营业绩大幅增长,但汇兑损失成为重要拖累。2020年,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之大、升值势头之猛,令市场始料未及——全年来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6.2%;若以年内高点、低点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幅达6300个基点。

  2020年,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之大、升值势头之猛,令市场始料未及——全年来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6.2%;若以年内高点、低点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幅达6300个基点。

  汇率升降之间,上市公司利润起伏明显。上海证券报记者梳理已披露的上市公司2020年业绩快报发现,截至2021年2月5日,已有163家公司在业绩快报中提及汇兑损益对其公司盈利的影响。其中,利润被汇率波动大幅侵蚀的案例比比皆是。从行业来看,纺织业、计算机、通信、金属制品业、航空航天、造纸等首当其冲。

  为应对波动或将加剧的汇率,一场声势浩荡的盈利保卫战,已在上市公司中悄然打响。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开年以来有47家上市公司公告,将展开远期结售汇等汇率避险业务,这一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高出422%,暗示企业风险偏好中性的意识显著增强。

  利润被汇率波动“吃掉了”

  汇率波动对上市公司盈利的影响可谓立竿见影。尤其是对汇率敏感度高的进出口企业来说,如果不采取汇率风险管控措施,为企业盈利增厚“安全垫”,盈利很容易就被汇率波动“吃掉”。

  渣打全球研究报告称,当人民币对美元同比升值幅度超过6.5%时,工业企业利润增长或倾向放缓,原因可能是强势货币带来的负面效应,如出口增长放缓,进口替代国内生产货物,美元收款兑换为人民币造成出口收入降低,或者金融环境趋紧等。

  盈利被汇率波动“吞噬”的现象在上市公司2020年财报中有着明显体现。记者根据最新数据梳理发现,截至2月5日,共有163家上市公司在其最新业绩快报中,提及利润受到汇率波动挤压、财务费用大幅飙升。

  比如,报告期内,*ST河化扭亏为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00万元至3200万元,但其利润受汇率影响大幅缩水。公司称,因下半年汇率波动,计提汇兑损失约400万元。

  因汇率波动,北京康斯特仪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人民币结算的营收同比下降,同时因美元汇率变动等原因,财务费用同比增长269%。

  更有甚者,汇兑损失高达数亿元。全球前五大激光打印机厂商纳思达就是一个典型。受2020年下半年人民币升值影响,纳思达产生大额汇兑损失,预计汇兑损失为7.4亿元人民币。受此影响,纳思达预计去年净利润大幅下降,盈利约5000万元至7500万元,同比下降89.92%至93.28%。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去年年底公开表示,外汇局对2400多家企业展开问卷调查时发现,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进程中,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存在风险管理意识相对薄弱、风险管理比较被动等问题。

  王春英表示,大多数企业汇率风险敞口对冲比例较低,甚至有部分企业未进行任何汇率避险。而且,大部分企业在汇率波动加剧时才重视汇率风险管理,一些企业甚至利用外汇衍生品谋取收益或从事套利活动,严重偏离主业。

  打响盈利保卫战

  为降低汇率大幅波动对公司利润的影响,一场关乎公司盈利的保卫战悄然打响。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企业套保比率为17.1%,较2019年上升2.7个百分点,显示市场主体“风险中性”意识有所增强。

  开年以来,市场参与主体加强汇率风险防范意识。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已有47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开展外汇套期保值业务的公告。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9家。

  多数公司均表示,国际外汇市场汇率和利率起伏不定,给公司经营带来了很大不确定性。因而,开展外汇衍生品交易,加强公司外汇风险管理,是公司稳定经营的迫切需求。

  华工科技称,公司拟开展不超过人民币2亿元(含)的外汇衍生品交易业务,主要包括但不限于远期结售汇、外汇期权、利率掉期、外汇掉期等,对应基础资产包括汇率、利率、货币等。公司开展的外汇衍生品交易,以锁定成本、规避和防范汇率利率等风险为目的。

  锐明技术表示,将在此前4000万美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外汇套期保值业务额度至8000万美元。公司称,由于公司不断开拓国外市场,同时伴随着汇率市场的大幅波动,公司外币结算业务以及境内外融资业务的汇率风险逐渐增大。根据对2021年国际进出口业务收支以及资金需求的预期,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拟增加外汇套期保值业务额度。

  套期保值并非投资工具

  记者了解到,随着进出口企业套期保值、实现风险偏好中性的意识和意愿不断上升,已有不少银行开始研发新型外汇套保工具,以引导企业逐步树立风险中性理念。

  “中国的外汇市场已经具备了国际成熟市场的基础产品体系。”王春英日前在2020年国际外汇收支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调查显示,多数企业认为中国外汇市场的衍生产品总体是够用的,对新品种的需求其实并不是很迫切,主要的问题是对衍生产品不了解和不会用。

  “不了解”之处部分体现在,企业对于套期保值的定位并不清晰。企业可通过外汇衍生品的操作来实现套期保值以锁定风险,但套期保值并非投资工具。部分市场主体对于套期保值工具的认识,存在明显偏差。

  例如,有些正常的套期保值操作,有时候反而在公司内部受到质疑。大华银行中国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林念对记者表示,一些外贸企业中,财务人员开展套期保值后,有时候会因为错失了汇率波动“红利”,受到公司苛责。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些企业是否套保,关键在绩效考核,也有人说,关键在公司老板,看他是否有正确的汇率风险管理意识,是不是把套保盈亏作为财务人员绩效考核指标。”王春英说。

  渣打中国金融市场部总经理杨京表示,如果根据盈亏情况对交易员进行考核,容易使交易员产生患得患失的心理,甚至使交易员更多地进行投机,进而影响公司整体套保策略的执行。

  杨京认为,企业的套保决策应该由高层决策后集体做出,需要综合考虑是否要进行套保。需要考虑如何进行套保,选择哪家银行,套保的价格区间、交易频率对冲比例以及交易流程和系统的设置,而不仅仅是规定价格点位。

  “全凭老板拍板,还是靠完全正向考核激励,都和汇率风险中性原则相违背,都是应该避免的。”林念认为,应当将风险管理框架、汇率风险管理制度作为公司财务制度的一部分。“怎么套保,具体套多少资金,事前如何识别汇率敞口风险、事后如何评价套保效果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在规章制度层面说清楚讲明白。”


郑重声明:智慧观察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