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公司都开始做网约车了,它们图什么?
来源:第一财经 智慧观察采编中心 综合整理 2021-03-19

摘要:人们已经习惯了汽车公司声称自己要成为一家出行服务公司。对于底特律巨头而言,那往往意味着和硅谷合作,获得自动驾驶的技术,或是参股Uber、Lyft这样的打车软件公司。中国的汽车公司在这方面有些不同,他们更喜欢自己亲自运营一个网约车平台。这一点在2018年尤其明显。

人们已经习惯了汽车公司声称自己要成为一家出行服务公司。对于底特律巨头而言,那往往意味着和硅谷合作,获得自动驾驶的技术,或是参股Uber、Lyft这样的打车软件公司。中国的汽车公司在这方面有些不同,他们更喜欢自己亲自运营一个网约车平台。这一点在2018年尤其明显。

吉利在已经拥有曹操专车的基础上,与戴姆勒合作,成立了专门的网约车公司;宝马则在成都投放了200辆宝马5系;最近的一个消息是2018年底,上汽也推出了自己的网约车平台享道出行。

如果单从网约车的竞争来看,汽车公司实在没多大优势。它们没有用户上亿的App,也不能像创业公司那样肆意补贴,即使是车,他们旗下的网约车子公司也必须通过正常途径向自己的工厂购买。

如果考虑到,如今的网约车是一个巨头独大、诸多互联网公司觊觎、没有一家能够盈利的激烈市场,涉足其中似乎不是什么明智选择。那么——

不是为了卖车。首先,需要摆脱一个常见的误解,即汽车公司做网约车,主要是为它们的汽车开拓一个新的销售渠道。事实上,对于年产上百万辆车的大公司而言,在大城市投放数千辆网约车,每辆车使用3-4年,实在不是什么大生意。未来,大多数的汽车可能确实属于运营公司,但那是在自动驾驶乘用车成熟的时候,还早。

本地优势。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宝马这样的跨国公司,大多数汽车公司运营的网约车平台,其实都是集中在某一个省份或是直辖市,它们往往是这些国有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如果一定要与滴滴这样的全国平台比较的话,本地区的资源或许是这些汽车公司运营网约车的最大优势。它们容易获得政府支持,拿到网约车的经营牌照。同时,它们也更容易获得本地的大客户资源。

汽车公司的网约车平台往往主攻高端专车市场,这个细分市场需要稳定的车源以及资质,同时企业客户是它重要的来源。这也是汽车公司的擅长之处。比如上汽的享道出行就能与锦江汽车的高规格司机团队合作。据《第一财经》杂志了解,有不少专车平台都在考虑推出一些定制产品,比如面向航空公司空乘的深夜套餐。如果能把这些市场抓住,在单个城市,确实会比滴滴更有竞争力。

市值管理。汽车公司如此积极尝新的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原因是,光靠造车,他们实在难以获得投资者的青睐。上汽集团就是一个例子。在2018年整个汽车市场下滑的背景下,这个中国汽车业的长期冠军仍然保持了销量和利润的增长,它的自主品牌的增长速度甚至排名整个市场第一。但即便如此,它的股价在过去一年也下滑了23%左右,并未跑赢大市。

实际上,业绩不错,但市值不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本土汽车公司。上汽董事长陈虹就曾多次宣称要强化“市值管理”。但问题是,汽车公司的主营业务——汽车制造,就是一个正处在下行周期,且长期利润率持续下滑的生意。这让汽车公司也不得不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学着“说故事”。这些新领域包括金融、售后服务等,网约车不过是其中的又一个尝试。

在接受《第一财经》杂志采访时,上汽集团副总裁蔡宾也透露,上汽的网约车平台将与旗下的融资租赁公司和其他金融业务合作,为司机提供与车辆运营相关的金融产品。同时,售后服务平台也会参与提供配套服务,“为今后扩展业务积累经验”。看到了吗,它们已经开始讲述“闭环故事”了。

如今,投资者可以允许汽车公司在主营业务上略有起伏,但如果在新兴业务上毫无布局,那将不能接受。顺便说一句,上汽都已经开始运营自己的商业地产项目了。

运营经验。当然,虽然是为了讲故事,但也不意味着汽车公司不认真对待网约车这件事。它们希望从网约车的实践中能学到一些东西。尤其是一个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平台到底该怎么运营。

这意味着,这些国有汽车公司必须建立一个子公司,赋予管理团队更大自由,不去干涉日常业务;允许它采用更市场化的人才招聘,包括股权激励制度(这在国有公司并不容易)。董事会还得下足够决心,给予数年的预算支持,并且准备好在财报里记上这笔亏损。

对于长期站在工业时代顶端的汽车公司而言,眼见着一个个不生产实际产品的公司获得不输自己的估值,它们最真切的心情是赶紧搞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2019年,将是这些汽车公司旗下的网约车平台开始真正参与市场竞争的第一年。虽然有诸多理由,但是真的投入竞争后,它们必须像其他创业公司一样抢夺市场。他们有多少生机?

几乎所有汽车公司的网约车平台都在2019年有野心不小的开城计划。但当战场一旦远离自己的大本营,汽车公司的优势就会大大缩小。同时,它们所不擅长的运营也会变得更难。

它们不应该着急。很多时候,并不是它们缺乏开城的资金,而是它们找不到最符合要求的管理者,去运营一个城市的网约车业务。这样的人才并不多。

当然,反过来看,如果只是偏安在一个省市,那就和一个本地的出租车公司差别不大,不论是对市值的帮助,还是运营经验的学习,都不够。

合适的操作方式是避免在全国范围内同时开设太多城市。可以考虑从区域主要城市出发,待运营稳定之后,再逐渐拓展至周边,首先成为一个在区域有影响力的平台。当然,至于选择哪些核心城市,肯定还是要跟随汽车公司自己的生产基地,毕竟在那里,它们才拥有优势。

目前,网约车市场是由一家问题多多的“巨婴”公司控制大部分市场份额,这也是为什么诸多外来者觉得自己有机会。由于网约车与线下服务和城市管理密切相关,它的确不可能是一个第一名通吃的市场,区域性的平台会逐渐崛起,在这方面,汽车公司的确有一些机会。

当然,前提是,它们得抛开包袱,真的像创业公司那样行事。

郑重声明:智慧观察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