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政府密集出台政策,聚焦科技型企业的培育与发展,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破解成长瓶颈,进一步巩固科技企业在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孵化及未来产业布局中的核心载体作用。
政策密集出台,培育科技企业成地方重点
自10月以来,北京市、四川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相继推出围绕科技型企业的新举措。例如,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于10月20日公布了2025年第二批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在10月15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的若干措施》,系统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具体措施。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指出,各地新政通过市场化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着力解决科技型企业在发展中的关键制约。这一趋势不仅有助于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机遇,更为做优企业增量、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
构建梯次培育体系,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在本轮政策中,完善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成为多地共同发力的方向。该体系作为一种系统化、分层级的成长机制,通过差异化政策与资源分配,推动企业实现从“初创”到“成长”再到“领军”的递进发展,形成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兰日旭认为,梯次培育能够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企业提供适度、精准的奖励补助、项目支持与考核标准,同时拓展技术来源与市场空间,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此外,多地还强调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为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提供专利申请快速预审,缩短审查周期,进一步优化企业创新环境。
科技金融持续赋能,提升企业获得感
随着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科技型企业因其技术密集、创新活跃的特质,日益成为国际竞争与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然而,企业在成长中仍面临融资难、融资周期不匹配等问题。
成都大公博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谭飞建议,可从两方面加大金融支持:一是提高技术质押贷款额度上限,简化审批流程;二是推出更多长周期专项金融产品,适配科技型企业研发与成果转化周期。
国家层面已有系列政策落地。今年2月,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强调引入长期资金与耐心资本,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地方层面同样积极跟进。广西在《若干措施》中明确“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健全贷款贴息和融资担保机制”等内容,推动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倾斜。
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田惠敏表示,后续需以“协同、透明、创新、闭环”为原则,搭建政策协同与执行机制,创新金融工具,破解信息不对称与风控难题。同时,应建立动态监测体系,追踪政策实效并持续优化,形成“政策—执行—反馈”的良性循环,切实提升科技型企业的获得感。
郑重声明:智慧观察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 多地发力培育科技型企业2025-10-22
- 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半年翻番2025-10-21
- 人民币资产全球吸引力提升2025-10-21
- 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5.2%2025-10-20
- 前三季度金融数据彰显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2025-10-16
- 税收数据折射中国经济稳步向好202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