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到酿酒、医药等权重股下跌拖累,本周大盘震荡走低。本周上证综指下跌2.53%,深证成指下跌3.69%,沪深300指数下跌3.57%,创业板指下跌4.55%。从周线来看,上证综指经过两周反弹之后,本周放量收阴;深市方面,创业板指连续两周收阴。
业内人士认为,近期大盘新股发行上市对于市场资金面造成较大压力,而传统消费龙头股大幅走低对于中长期投资者也打击不小。下周,投资者在关注成交量变化的同时,可继续跟踪券商、资源板块动向。
沪指再度探底
本周大盘走势疲弱,上证综指一周下跌超过2%。具体来看,周一多空双方还相对平衡,但周二空方发力,当日上证综指放量下跌2%。尽管周三多方在券商股带动下一度出现反弹,但成交量出现明显萎缩。周四、周五大盘继续走弱,其中周五上证综指盘中一度下跌超过2%。深市方面,深证成指走势本周下跌超过3%,创业板指跌幅更是超过4%。
创业板指成份股前20大权重股中,本周仅有4只上涨,分别为深信服、沃森生物、圣邦股份、卓胜微;跌幅方面,迈瑞医疗、泰格医药、康龙化成、欧普康视、爱尔眼科、三环集团、亿纬锂能等7只股票周跌幅超过10%,其中迈瑞医疗一周下跌23.79%。
值得注意的是,酿酒、医药板块本周大幅走低,拖累大盘再度探底。白酒龙头股贵州茅台本周下跌近9%,股价周五创出年内新低。沪深300成份股中,周五竟然有5只跌停,分别是重庆啤酒、通策医疗、安图生物、金域医学、恒瑞医药。此外,山西汾酒周五下跌9.0%。
对于近期大消费板块走软,海通证券一分析师告诉记者,白酒、医药作为传统的防御性板块,在经过多年的上涨之后,业绩增速有所放缓,随着机构减仓力度加大,其中长期走势也开始恶化,投资者不宜盲目抢反弹。
短期压力显现
尽管近期两市成交额保持在万亿元之上,但大盘走势却步履蹒跚,重心明显下移。除了题材股快速退潮因素之外,大盘新股发行上市对于市场资金面也构成较大压力。
周五,中国电信上市,当天成交额超过201亿元。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电信成立于2002年,是中国领先的大型全业务综合智能信息服务运营商。2021年上半年,中国电信营收和净利润增幅均达到两位数,分别同比增长13.1%、27.2%。
记者注意到,在周五10:50之前,中国电信股价基本处于微涨状态,盘中最低价为4.58元/股,而该股的发行价为4.53元/股。10:50之后,该股出现明显异动,盘中一度出现临停,当天最大涨幅接近44%,收盘报收6.11元/股,当日涨幅为34.88%。但在中国电信A股上市首日,中国电信H股却下跌4.78%,报收2.790元/股。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电信周五上市后对于权重股影响还是颇大,特别是对于传统蓝筹股造成了“抽血”效应。如果下周一该股大幅低开,对于短线资金的杀伤还是不容小视。
8月18日晚间,中国移动发布公告称,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的申请材料已获得证监会受理,这预示着中国移动或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A股上市。与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中国电信一样,中国移动同样属于巨无霸企业。根据招股书显示,这次中国移动拟公开发行不超过9.65亿股的A股股份,不超过本次发行后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的4.5%,拟募资约为560亿元。
对于“巨无霸”公司纷纷回归A股上市,上海某私募基金经理成斌认为,短期可能造成市场“失血”,对于传统蓝筹而言是利空,在目前存量资金博弈的市场中,机构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
调整走势或延续
面对近期市场疲弱,业内人士认为,短期市场或继续探底走势,操作上应注意控制风险。
国泰君安高级经理薛先生告诉《大众证券报》记者,尽管今年以来股指跌幅不大,但有不少股票翻了几番,机会还是不少的。不过投资者应注意板块轮动的节奏,题材股涨得快,往往跌起来也很猛。近期白酒、医药龙头股纷纷破位下跌,不排除是机构调仓行为,毕竟它们前几年累计涨幅过大。目前而言,周期性板块仍是首选。至于大盘,中短期或继续探底走势,沪指3300点一线有较强支撑,而3500点之上则是压力重重。
川财证券分析师陈雳认为,当前处于中报密集披露期,部分板块近期股价涨幅已经提前透支了业绩的增长,因此近期经常出现了中报披露业绩增长良好,股价却下跌的情形。因此当前策略依旧是寻找“低位补涨”板块,关注国家战略支持且板块处于低位、安全边际较高的方向。
郑重声明:智慧观察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 沪深A股联袂走低 大盘新股“抽血”效应显现 中报密集披露期谨防个股“见光死”2021-08-21
- 财政收入看增速更要看效能2021-08-21
- 易纲:守住货币“总闸门” 千方百计改善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2021-08-20
- 学者建议适时开征房产税、遗产赠予税等 调节高收入群体收入2021-08-19
- 美债利率拐点临近 国债利率拐点还远吗?2021-08-18
- 技术动作 莫慌!2021-08-18
- 下一篇:财政收入看增速更要看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