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甚至有的超出预期,经济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适时灵活运用再贷款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更好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靶向精准发力”的特点越来越突出,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的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逐渐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设立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人民银行对贷款本金分别提供60%、100%的再贷款支持。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当前货币政策的堵点不在“宽货币”,而在“宽信用”。而结构性工具有助于打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渠道,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举例来说,央行通过再贷款提供的资金成本低、期限长,不仅能够降低相关行业企业的融资成本,也能有效分散银行风险,对相关地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贷款的撬动效果明显。
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首先,要突出定向支持和对症下药。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研究采取金融支持消费和有效投资的举措,提升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水平,优化保障性住房金融服务”等,正是出于对新问题新挑战的重视,着力通过稳市场主体来保就业,实现就业和物价基本稳定。其次,要强调可持续和稳预期。今年起人民银行对去年底到期的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实施了接续转换,实现“无缝对接”,这有助于在保持和巩固对市场主体支持力度的同时,用更可持续的方式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再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积极做好“加法”。在用好再贷款等工具的基础之上,综合施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的支持。
发挥好结构功能之外,总量性货币政策工具也不能缺席。要走在市场曲线前面,前瞻、精准调节流动性,始终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要继续完善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流动性、资本和利率约束的长效机制,保持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稳住“货币锚”,既要保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又要避免“大水漫灌”,有效防范宏观金融风险。
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核心,要促进“宽信用”,一方面需要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另一方面则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释放货币政策效能。要用市场化、法治化办法促进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推动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要做好用政府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等工作,增强银行信贷能力。
郑重声明:智慧观察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 金观平: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双重功能2022-04-13
- 华泰证券:社融信贷总量超预期 信贷去哪了?谁在加杠杆?2022-04-12
- 中金:一季度A股非金融盈利增速预计处于全年偏低水平 结构分化仍大2022-04-11
- 对防疫封控导致的房贷还款延期不妨网开一面2022-04-08
- 银行、地产、基建板块是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的受益方向2022-04-07
- 市场处于U型底部区域 静待政策宽松加码2022-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