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央行将关注新型“大而不能倒”的风险,要对大型科技公司,采取特殊的创新监管办法。第二,央行必须关注这些机构风险的复杂性和外溢性,及时精准拆弹,消除新的系统性风险隐患。众所周知,“大而不能倒”向来指的是传统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还有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国企和央企,这些企业要是倒了,无数老百姓都得跟着遭殃,已经大到不能倒的地步。何谓新型?就是郭主席没有指名道姓的大型科技公司,首当其冲的自然还是蚂蚁,腾讯、京东、美团当然也在列。往大了说,11月6日被三部门召集开会的27家互联网企业,都可能被划归其中。毫不夸张的说,一个时代结束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冬天,才刚开始!山雨欲来风满楼,郭树清的讲话,传递的信号非同小可。郭树清直言,过去一个时期,一些三方支付公司将客户的网络购物备付金附加了投资理财功能,收益远高于银行存款,还能随时赎回,对正常银行存款和资管市场构成巨大冲击。这种投资长期没有受到同等性质的监管,存在违法违规和洗钱等隐患。而现在,这些三方支付公司都统一将备付金缴存至央行,附加的投资理财属性回归了货币基金的本源。但央行想要做到有效管控和化解所有风险,不排除支付宝的余额宝、腾讯理财通、京东小金库等会受到更为严厉的限制。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各类消费场景,过度营销贷款或类信用卡透支等金融产品,诱导用户过度消费,有的甚至给缺乏还款能力的学生过度放贷,出现违约后强行催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郭树清表示,央行坚持对同类业务统一监管标准,坚决制止监管套利。言外之意,不管互联网公司给自己定位是金融还是科技,只要从事了放贷业务,就得接受银行级别的风险管理,哪怕他们没有吸储的命,也得随了银行的管。打着科技旗号抢银行饭碗的路子,很快就行不通了。一些科技公司利用市场优势,过度采集、使用企业和个人数据,甚至盗卖数据,他们掌握了用户数据的控制权和使用权。这些行为没有得到用户充分授权,严重侵犯他人的利益和隐私。为此,《民法典》首次明确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国家正在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监管部门也在研究制定金融数据安全保护条例,构建更加有效的保护机制,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但不管你信不信,监管机构显然不信,用户数据的采集和存取都在商业公司手里,追逐利益的天性也不会让人相信,互联网公司会对有价值的庞大用户数据无动于衷。说白了,央行传递的最核心,也最具震慑力的信号就是:从今往后,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将会受到全方位管控,特别是在金融领域,哪怕你规模大到不能倒的程度,一旦达不到监管要求,或是发生系统性风险,照样追责到底,直至破产倒闭!实际上,郭树清谈及的这个话题,有个重要背景,那就是12月3日,央行和银保监会发布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30家银行参评,最终入围名单可能就20家左右。目的就是为了选出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从而防范“大而不能倒”的风险。直白的说,进入这个名单的银行,既是实力的体现,更是真正的大到不能倒,即便他们出现危机,也会有国家出面让他们不会倒下。比如国内排名第35位,资产规模超过5000亿的包商银行,前不久破产申请正式通过。普通储户最高还能拿回50万的存款,但这家银行从资本市场真金白银借的65亿,投资人连本带利一毛都拿不回来了。
现在并不能全然否定,这一传统金融领域的“大而不能倒名单”,会不会在互联网领域推行,但即使会有,也肯定不会有国家“兜底”,这点从监管的出手力度就可见一斑。如果说叫停蚂蚁上市,只是监管机构下定决心规范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第一步。那“网络小贷新规”,就是对互联网平台的釜底抽薪,一同抽走的,除了“大而不能倒”的风险,还有这些平台巨额的躺赚利益。可以肯定,监管机构从来都没有针对马云,只是马云的蚂蚁过于树大招风,自己又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说了正确的事,被迫挨了最毒的打。这一次,央行更是划定了红线,一旦有人越线,就会精准“拆弹”,哪怕你“大而不能倒”。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有了互联网巨头的存在,以前不是问题的问题,也成了问题。在今年10月底马云捅了马蜂窝之前,这个问题根本不是问题,但现在则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互联网平台将众多原来需要跑腿的事情搬到了线上,也同时将我们的特征和爱好数据化,他们比我们更懂自己,可以给你推荐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当然也能利用这个优势,搞杀熟和区别对待,一样的服务却要你花更多的钱。有个网络知名大V的质疑很有代表性,他说金融是逐利的,而互联网是垄断的,当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科技并不会让金融更普惠,只会变得更加垄断和暴利。
当然,技术没有原罪,数据也没有,全看使用它们的人基于何种目的和诉求。但这种事不能靠互联网平台的道德来约束,这就是央行出手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