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应链冲击以及疫情后需求复苏、房价攀升等因素影响下,美国11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几乎“爆表”:同比上升6.8%,创近40年来新高,与美联储2%的长期目标相去甚远。
下周,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等数十家央行将公布最新利率决定。在变异毒株奥密克戎影响下,投资者关注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立场变化,市场或迎来新一轮波动。
美11月CPI“爆表”
尽管市场早有预期,美11月CPI数据依然让经济学家们惊呼:“活久见”!
北京时间12月10日晚,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美CPI环比上涨0.8%,符合市场预期。同比涨幅进一步攀升至6.8%,为1982年6月以来最高水平,也是通胀率连续第六个月超过5%。
“通胀上升的速度简直让人怀疑是不是来错了星球!”富国银行企业和投资银行高级经济学家萨拉·豪斯在发给上海证券报记者的邮件中评论称,推升通胀的因素较为广泛,除能源价格外,暂时还看不到通胀缓和的迹象,消费者和政策制定者都面临挑战。
细分数据看,美11月不包括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0.5%,较去年同期上涨4.9%,是自1991年中旬以来的最大涨幅。服务通胀也在上升,服务成本11月上涨0.4%,近一年上涨了3.4%,为2007年4月来最快的年度增速。
美国劳工部称,美国食品和能源价格均创下近13年来的最大涨幅。其中,食品价格在过去一年中上涨了6.1%。能源价格延续涨势,11月上涨了3.5%。在过去12个月中,能源价格累计上涨了33.3%,其中汽油价格上涨了58.1%。天然气指数上涨了58.1%,电力指数上涨了6.5%。燃油指数增长了59.3%。
驱动通胀的另一主要因素——新车和二手车价格指数环比上涨了2.5%,涨幅与上月持平。住房成本同比上升3.8%,是自2007年住房危机加剧以来的最高水平。租金和业主等价租金指数均环比上涨0.4%,增幅与10月份相同。
华尔街分析师认为,数据表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放弃通胀“暂时性”的立场是正确的,并强化了市场对美联储2022年加息三次的预期。
美联储即将公布利率决定
市场消化政策预期
美联储下周将举行2021年最后一次货币政策会议,这份通胀数据或为决策提供了更多指引。
“未来几个月,通胀将持续困扰市场。预期美国通胀在明年年底仍保持在3%以上,高于美联储的长期目标。美联储需要做出相应回应,他们下周应当会宣布加速缩债步伐。”萨拉·豪斯说。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对通胀持续风险的关注已明显增强。他在上个月月底曾表态称,美国通胀进一步上升的风险增加,是时候放弃关于通胀是“暂时性”这个词了。
今年11月份,美联储开始缩减资产购买计划。按照计划,美联储在11月分别购买700亿美元美国国债和35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此前分别为800亿和400亿美元。在12月将分别购买600亿美元和300亿美元。按此速度,美联储缩债计划将在明年6月左右结束。
随着美联储面临的高通胀压力越来越大,花旗分析师预期美联储2022年1月缩债速度为每月购买300亿美元(200亿美元美国国债和100亿美元MBS),缩债进程将在3月底之前完成。
更快的缩债步伐为美联储加息打开大门。多位经济学家和投行押注,美联储明年上半年将开始加息,2022年加息次数或为3次。
市场基本已消化了经济数据和美联储的鹰派政策预期。本周美主要股指均累计上涨,其中,道指、标普和纳指分别累涨4.02%、3.82%和3.61%。
因供应链修复时间、通胀和政策前景仍存在不确定性,市场分歧或加剧市场波动。日兴资产管公司首席全球策略师约翰·韦尔认为,即使疫情影响小于市场预期,考虑到美股估值以及美联储强硬立场,投资者需要对风险资产保持谨慎态度。
超级央行周来袭
欧洲央行或延续鸽派
下周,除美联储外,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将公布最新利率决定。
欧洲央行或将释放鸽派信号。据权威外媒报道,欧洲央行计划将其疫情期间1.85万亿欧元的紧急债券购买计划(PEPP)从2022年3月底延期到2023年底,以在更长时间内提供更高水平的货币支持,帮助各成员国度过未来的市场动荡。
当前,欧元区也面临通胀高企压力。11月欧元区CPI上涨4.9%,是欧洲央行2%目标的两倍多。但资产管理公司Generali Insurance分析师表示,欧洲央行不太可能从其关于通胀主要是暂时性的口号中退缩,因为他们已经明确表示,这是能源价格、基数效应和供应链瓶颈三个因素叠加的结果。因此,欧洲央行不会放弃宽松政策立场。
日本央行方面,在其他央行逐步取消紧急援助计划之后,日本央行或将决定缩减去年部署的疫情纾困紧急资金支持措施。有外媒称,虽然细节尚未敲定,但鉴于大公司融资条件大幅改善,日本央行的公司债和商业票据购买计划或将缩减。另一项针对中小型企业的融资计划也可能被缩减。
鉴于英国近期宣布加强疫情限制措施,道明证券分析师预计英国央行将维持利率在0.10%不变。
郑重声明:智慧观察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 美国通胀“爆表”让经济学家惊呼“活久见”!全球超级央行周即将来袭……2021-12-12
- 芯片交付时间创2017年以来新高 国际政治博弈持续2021-12-11
- 中国将与阿拉伯国家共赢共享北斗产业发展2021-12-10
- 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小幅拉升2021-12-09
- 商务部解读WTO服务贸易国内规制联合声明倡议谈判成果2021-12-08
- 全球通胀蔓延 各经济体如何迎接挑战?2021-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