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上市首日破发已成为近期股市的一大热点话题。数据显示,自10月22日中自科技破发以来,截至11月5日,20只新股中已有10只在上市首日破发。这一现象引起了市场各方对新股定价合理性的思考。
不少市场人士将破发归因于注册制新股“询价新规”的实施。根据新规,新股询价时最高报价剔除比例由“不低于10%”调整为“不超过3%”,同时还取消了新股定价突破“四值孰低”时需延迟发行的要求。这两项修订客观上为新股定价中枢的抬升打开了些许空间。但必须明确的是,“询价新规”并不能强制机构去报高价,最终的定价仍由机构自身主导。
不论“询价新规”剔除最高报价的比例是多少,只要每个参与询价的机构的报价都是理性的,而非刻意高报价,那么显著提高新股发行价格以致发生价格扭曲的情形也就不会出现。但现状却是,一方面新股超募一倍以上的情况频频出现,另一方面上市首日破发的比率也在上升。这折射出相当一部分参与询价机构的报价行为并不理性,“抢入围”比“看价值”更优先的博弈策略仍有市场。
一个理性的股票发行市场,应是优质企业估值水平持续提升,质地较差的公司估值持续下行甚至破发。发行人、承销商、报价机构、投资人的利益最终取得动态平衡。但现在的情况却是,不论什么样质地的企业都能实现超募,这很难说是“价值发现”在发挥市场的定价功能。
众所周知,机构是新股定价权的掌控者。产生这类现象的原因,是部分询价机构以研究询价规则代替研究新股基本面,以价格博弈代替价值发现,以“顺利入围”为目的代替价值投资为导向。这种报价行为干扰了合理市场价格的形成,影响了资金的有效配置,有悖于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的培养目标。
如今,自己定价自己“吃套”,市场已经给了这些机构投资者不少的教训。近期近半数新股的破发,意味着众多参与“打新”的机构或已认亏出局,或还在浮亏中等待。
同时,部分网上打新中签的投资者开始选择弃购。如上周四有新股公司公告,网上申购投资者放弃认购数量超50万股,占总发行量的2.7%以上,该比例创近年新高。根据规定,被弃购的股票将由主承销商全额包销,包销金额超过1500万元。上市后一旦遭遇破发,则主承销商也将面临亏损。这也警示投行,应为拟IPO企业力争寻求更为理性的定价,而不是为了赚取高额承销费追求超募。
新股发行价格的高低,既决定着新股发行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各参与主体的根本利益。尽管完全客观理性的IPO定价很难实现,但理性询价仍是对大多数人都有利的最优之选。让新股询价回归价值发现的本源,需要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郑重声明:智慧观察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 新股询价 应回归价值发现本源2021-11-08
- 新股频繁破发!打新基金急寻出路2021-11-07
- 巨无霸过会!电信破发犹在眼前 中国移动多少钱你会买?2021-11-06
- 木仓科技冲刺“互联网学车第一股”2021-11-05
- 闭眼打新时代已成过去?!9天20只新股10只破发 打新市场真的变了?2021-11-04
- 新股收益率宽幅震荡 “打新”是否存在周期性?2021-11-03
- 下一篇:新股频繁破发!打新基金急寻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