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等: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回答的五个问题
来源:中新经纬 智慧观察采编中心 综合整理 2021-08-11

摘要:在报告中,央行关于通胀的着墨进一步增加。在政策基调上,明确提出“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和“密切跟踪研判物价走势,稳定社会预期,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在对通胀形势的判断上,央行认为我国PPI(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走高大概率是阶段性的,随着基数效应消退和全球生产供给恢复,未来PPI有望趋于回落。

      作者张瑜(华创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首席宏观分析师) 杨轶婷(华创证券研究所分析师)

  8月9日晚,央行发布《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报告中,央行以其视角回答了许多市场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本次解读的重点。

  一、央行不关心通胀?关心

  在报告中,央行关于通胀的着墨进一步增加。在政策基调上,明确提出“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和“密切跟踪研判物价走势,稳定社会预期,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在对通胀形势的判断上,央行认为我国PPI(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走高大概率是阶段性的,随着基数效应消退和全球生产供给恢复,未来PPI有望趋于回落。

  根据央行在专栏《正确认识货币与通胀的关系》的表述,可以看出央行认为广义货币而非基础货币的泛滥推高了通胀,尤其是货币和财政双重刺激下的货币增长。这背后意味着三点:其一,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尤其是国际商品涨价,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采取的央行印钱、财政发钱的量化宽松政策。而中国M2(广义货币)同比增长水平与疫情前基本相当,是有利于稳定物价的;其二,简单地以2008年之后美联储扩表、基础货币增长而没有导致通胀的现象,错误地得出货币和通胀关系失灵的结论,再错误地认为货币宽松既可以刺激经济又不会带来通胀,是绝对不可取的,当前货币政策需要“稳”;其三,由于广义货币的稳定需要坚持央行和财政两个“钱袋子”,因此在2021年PPI同比高升的背景下,财政年内发债,但2022年落地是一个合意的选项。

  根据我们的预测,PPI同比数据将在2021年三季度维持高位,四季度小幅回落,而2022年初则会快速开启下行,乃至到2022年中可能为负。财政年内融资但不发力,意味着社融虽然在四季度明显反弹,但由于财政资金尚未落地进入实体私人部门,M2同比仍将保持稳定(M2不纳入财政存款),基建投资也尚未形成,对商品价格的推动有限。节奏上,到2022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反而能够对冲PPI同比快速下行的压力。

  二、前期降准是不是宽松?不是

  报告中,央行再对降准做出解读。首先央行说明,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降准通过流动性管理优化金融机构资金结构,前瞻性考虑了税期高峰、MLF到期、地方债加快发行等影响因素,注重保持市场资金供求平衡,将短、中、长期流动性供给都保持在与市场需求基本匹配的合理充裕水平。说明优化金融机构资金结构、对冲基础货币收缩才是降准的主要原因。其次央行提到,健全中央银行调节银行货币创造的流动性、资本和利率约束的长效机制。其中资本约束的问题,可以解读为央行认为当前不适宜用大幅扩表的方式提供流动性。最后央行提及,加强对财政收支、政府债券发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等不确定性因素的监测分析,进一步提高操作的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考虑到年内政府债额度基本仍要发完,同时考虑到四季度MLF的到期量,不排除四季度央行再进行一次降准的可能性,但与货币政策转向无关,仅是流动性管理工具。

  三、央行觉得经济如何?经济在潜在增速附近运行

  就当前经济增长,央行定调“当前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经济增速已基本回到潜在水平”。可以看到,经济增速是否符合潜在水平,已经成为央行判断经济的重要标准。但同时,央行也强调当前经济面临的一些问题。就国际局势来看,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转向的外溢风险值得关注。就国内局势来看,大宗商品涨价快、餐饮消费弱、出口不确定性、部分环节投资弱、影子银行抬头、不良资产存在风险等问题都在央行的关注范围内。

  四、跨周期怎么理解?预留政策空间

  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及“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市场投资者的理解各有不同,第一种思路理解为提前、预防,政策早点用,2021年用。第二种思路理解为预留、不急,政策留到2022年用。我们始终认为第二种思路更能贴近当下政策的真实取向,结合报告中明确强调的“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预留政策空间的方向进一步明确。就当下来看,经济尚且符合潜在增速,PPI同比数据仍然居于高位,预防海外货币政策转向的外溢风险,都要求现在要坚持货币政策正常化。就未来展望,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局势更趋复杂,更需要预留空间去应对。

  五、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怎么看?别期待成宽松

  报告明确提到了“信贷增长缓慢省份增加再贷款”“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制造业等需要长期支持的领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做,但尚不迫切,三季度如有落地也不意外。但是在货币政策坚持正常化的大基调下,不应该把结构性工具期待为宽松的信号。

郑重声明:智慧观察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