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从美德经验来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基尼系数与制造业占比呈现负相关性。稳定制造业,一方面,可以减缓转型中面临的经济减速,保证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可以稳定和扩大就业,壮大中等收入群体,避免收入差距扩大。建立强大的制造业,将为中国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也是中国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
为何强调稳定制造业比重?
从各国经验来看,当步入以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速开始下滑,甚至出现“鲍莫尔病”。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制造业比重减速过快,制造业根基尚未牢固,过早“去工业化”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美德经验看,缩小贫富差距,关键在制造业
从美国和德国实际情况看,制造业产值占比和基尼系数呈现负相关关系。美国的制造业占比自20世纪60年代初的37%持续回落至2020年的15%,同期基尼系数自40%不断上升至49%。而德国截然相反,1991年以来,德国制造业占比长期稳定在20%左右,基尼系数也常年稳定在30%附近。
美国制造业占比过低,是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根源。二战后,美国经历三次产业结构变迁,将中低端制造业向外转移,重心转向技术密集型,多数就业人口被迫转移至低附加值第三产业。2020年,70%的就业人口集中在劳动生产率最低的低附加值第三产业,仅有15%的就业人口分布在劳动生产率最高的高附加值第三产业。
德国通过稳定制造业,有效避免贫富差距扩大。与美国不同的是,德国在产业转型时,坚守“德国制造”的立国之本,保障制造业占比的长期稳定。同时,德国金融业占比偏低,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附于第二产业,产业模式仍然围绕制造业。截至2020年末,德国有24%的就业人口分布在第二产业,高于美国的14%;58%的就业人口分布在低附加值第三产业,低于美国的70%。
美国与欧盟不遗余力发展制造业,提升居民福利
2020年12月,欧盟通过2万亿欧元财政刺激计划,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具韧性、更加绿色和数字化的欧洲。2021年10月,拜登公布1.75万亿美元重建美好未来法案,旨在加大教育、儿童、医疗、社保、住房等公共福利,并将能源、气候相关的绿色投资作为首要支出项。
绿色科技双引擎,中国制造再度起航
一方面,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消除绝对贫困人口,但现在收入分配不均问题仍然严峻。下一步将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反垄断监管、调节过高收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在初次分配环节注重效率,在再分配环节注重公平,打造橄榄型社会。
另一方面,为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应当实施系统性、大规模的制造业振兴计划,不仅包括发展“专精特新”和攻克关键“卡脖子”技术,还要依靠雄伟的“碳中和”计划,推动中国制造业整体升级。
郑重声明:智慧观察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 光大证券:为什么制造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2021-11-11
- “DCE·产业行”走进东北 助力全面振兴2021-11-10
- 光大银行宏观研究员:无需过度担忧部分消费品涨价2021-11-09
- 对话华夏财富江卉:年轻人首套购房金额上限=月薪的162倍 购房后理财规划要这么调整!2021-11-08
- 新消费投资“去泡沫” 追着新品牌“撒钱”的时代回不去了2021-11-07
- 招商宏观:预计2022年CPI平均2.5% PPI约6.2%202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