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专题报告-他山之石: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启示
人民银行一直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工作,随着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实体经济的贷款利率稳中有降。我们在本篇中梳理了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过程及其对金融体系产生的或有影响。
美国的利率管控与Q条例:控制银行负债成本以增强银行抗风险的能力。
美国对于利率管控的起因是大萧条,大量银行暂停甚至破产。1933年国会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从根本上改革银行业,其中《Q条例》
(Regulation Q)禁止银行对日常交易账户支付利息以及对各类存款利率施加上限。监管逻辑认为限制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会促使其选择持有风险相对较低的资产,因此银行抗击风险的能力提升。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与Q条例的放松:从1980年开始,历时6年完成。
Q条例起初对于金融体系的影响有限,随着60年代中期通胀走高,市场利率开始显著高于利率存款利率上限,银行的存款增速开始不断下行。广大储户出现了对于存款价值缩水的担忧。货币市场基金等存款替代产品规模迅速地扩大,造成了“金融脱媒”。国会在1980年3月通过了《存款机构去监管及货币控制法案》开启了放开利率管控的过程,直到1986年,Q条例对于各类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被完全取消。
美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与教训:防止银行集中将信贷资源投向高风险或者强周期的行业。
自1982年起,美国开启了长达10年金融机构破产潮,被称作“储贷危机”。
由于监管的放松,储贷银行在资产端配置开始出现了高风险偏好的特征。
随着商业地产市场的火热,基于作为抵押品的土地价值会一直上升的假设,一些储贷银行开始不断放松放贷条件。1986年经济增长放缓叠加税改对于房地产持有者部分税收优惠取消,全国部分地区房地产价格开始下跌,违约频现。前期在房地产市场敞口大的部分储贷银行开始出现亏损甚至破产。
美国案例让我国在利率市场化中获得了三点启示:1)利率市场化需要宽松政策环境以求对金融体系产生最小的影响;2)金融创新可能引发金融脱媒,所以当下全球央行在推进央行数字货币等创新时都保持谨慎;3)监管需要对银行的信贷投放约束,防止银行集中将信贷资源投向高风险或者强周期的行业。人民银行一直在通过MPA考核机制以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制造业、绿色、高科技、小微等行业,并限制商业银行对于房地产等行业的敞口。
风险提示: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理解不到位。
郑重声明:智慧观察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 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启示2022-05-09
- 中物联:4月全球制造业PMI为53.2%2022-05-06
- 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 长期风险引关注2022-05-06
- 欧股跌幅扩大 欧洲斯托克50指数、德国DAX指数跌超1%2022-05-06
- 离岸人民币企稳 中长期走势有支撑2022-05-05
- 美联储宣布加息50个基点 6月起缩减资产负债表202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