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上调通胀预期 分析人士认为能源及食品价格飙升是主因
来源:证券日报网 智慧观察采编中心 综合整理 2022-07-28

      “原本以为最近欧元大跌能让我省一点生活费,毕竟用人民币兑换欧元的成本降低了,但现在反而支出更多了。主要是物价涨了很多,超市里的肉价、牛奶价都贵了不少;电费、天然气价格也涨了,我感觉到冬天花费会更多。”一位暂居荷兰的中国留学生对记者表示。

  当地时间7月2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下称“《报告》”),其中预估海外发达经济体通胀率将达到6.6%,较前份报告上修0.9个百分点。《报告》同时称,“美国和欧洲经济体出现的超预期通胀问题,正在导致全球金融环境加速收紧。”

  对于此轮欧美通胀高企,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能源和食品价格的飙升是主要驱动因素。

  “在今年上半年,国际能源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引发全球通胀压力上升,欧美地区的通胀值持续创下历史新高。”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最新数据显示,欧元区6月份调和CPI同比上涨8.6%,创历史新高,其中能源项同比上涨41.9%,食品项为8.9%;同期,美国CPI同比涨幅达到9.1%,也创1981年来新高,能源、食品项同比增速分别达到41.6%和10.4%。平安证券测算显示,在6月份的通胀数据中,能源和食品拉动了欧元区8.6%通胀率中的6.1个百分点,拉动了美国9.1%通胀率中的4.5个百分点,是影响通胀高企的重要因素。

  中银证券研报分析称,能源和食品出现的“供给冲击”加之“政策落后通胀曲线”,叠加导致了欧美的高通胀困局。

  在2020年疫情暴发后,欧美为刺激经济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因欧佩克增产幅度持续低于预期,国际地缘冲突等因素,导致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升,WTI原油现货价最高升至128.7美元/桶,较2020年初上涨超52%;国际农产品在极端天气、疫情、地缘冲突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产量下滑,也出现价格飙升的情况。根据Wind数据统计,从2020年初至今年7月25日,CRB食品现货指数涨幅高达61.5%。

  但在通胀显现后,海外经济体央行的政策应对明显滞后,进一步加重了通胀问题。以美国为例,通胀初期鲍威尔一直强调通胀只是“暂时”的,直到2021年末,才放弃“暂时性通胀论”,此后激进加息。欧洲央行则是在今年7月份,才首次调整货币政策。

  IMF在《报告》中预警,“高通胀或成为更加‘顽固’的问题。如果通胀预期脱锚、抗通胀成本超预期、劳动力市场持续紧张,通胀可能会长时间居高不下。”

  不过,与国际高通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物价持续运行在合理区间,上半年CPI平均上涨1.7%,涨幅明显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能源、粮食安全形势较好,稳物价工作成绩显著。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司长万劲松近期表示,今年以来,通过持续加强粮食、煤炭等重要商品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我国有力保障了物价基本稳定。在粮食等重要民生商品方面,自乌克兰危机以来,我国食品价格平均上涨1.4%左右,远低于美欧国家7.5%—9.5%的涨幅。在能源方面,通过稳煤价来稳电价、稳定用能成本,居民用电、用气价格始终保持基本稳定。

  陈雳认为,在国际通胀压力短期不会消失的情况下,我国仍需持续落实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政策,加速释放产能保障能源供应,同时增加能源战略储备,维持国内市场供需结构平衡,保证大宗商品,尤其是煤炭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

郑重声明:智慧观察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