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一体多方协同把黄河打造成“生态河、美景河”
中国经济导报 2020-10-09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报告(2020)》建议——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张守营

  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是一个涉及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流域内不同省区政府广泛参与及协作的重大工程。日前,由宁夏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黄河流域蓝皮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报告(2020)》显示,加快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应把黄河切实打造成一条“生态河、美景河”,共同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实现流域的生态共享、发展共赢。

  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谋划

  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是实现该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有效路径,需要全面谋划,科学推进。专家建议:

  首先要打造黄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根据黄河流域上下游生态经济发展的实际,打造不同类型的生态经济带,从国家层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建设,打造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

  其次要建立并完善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的体制机制。围绕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实现该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尽快建立起保障生态经济带建设的体制以及区域协同发展机制。黄河流域涉及9个省区,要建设流域生态经济带,需要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综合考虑协同发展,建立类似于京津冀一体化创新推进机制的跨省区的协同发展机制。

  再者要编制《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总体规划》。要加强注重黄河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抓紧开展顶层设计,针对黄河上、中、下游的不同特点,制定新的治黄路线图。建议尽快组织协调编制《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总体规划》,以及相应的生态功能区保护、国土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并及时组织实施。根据黄河流域不同区域的生态基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存在的关键问题,立足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为此,应做好生态经济发展的统筹谋划,编制黄河流域各省区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并与《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总体规划》相衔接,提升流域生态产品供应能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针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迫切需要通过加强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提升流域生态系统质量,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提供生态基础。专家建议具体如下:

  一是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基础。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为此,应依靠数字化手段,因地制宜采取生态措施,并配以有效的政策保障,实现水土流失治理的制度化、智能化,增强生态系统恢复的稳定性。

  二是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人类健康的重要保障。物种消失越多,生态系统处于崩溃的风险就越大。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应注重对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三是以生态廊道建设为途径。当前,生态廊道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选择,特别是在黄河流域的不同段位,可以建设绿色景观廊道、生态隔离带以及生态休闲带,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有助于实现黄河自身的健康。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为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更为黄河实现自身健康提供保障。因此,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推动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核心。为此,专家建议:

  首先,科学调整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几十年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水资源禀赋及水资源需求等都发生了变化。顺应新时代绿色发展的要求,建议对“八七分水”方案进行科学调整,实现更优配置,以助力生态经济带建设。

  其次,强化节水技术的应用、推广与示范。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中,要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全面树立节水优先的理念,并将此理念转变为实际行动,立足区域水资源禀赋特征,根据农业、工业、城乡生活、生态等不同部门用水特点,选择适宜的节水技术,并加以推广与示范,形成流域节水的引领区、示范区。

  再次,强化制度建设,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推行阶梯水价。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完善的制度措施发挥着有效作用。因此,针对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比例偏高的实际,应根据农业生产结构的不同,以及农业用水的控制性指标,确定相应的用水量。辅以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实行农业用水定额管理,有序推进超定额累进加价的“阶梯水价”制度,促使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最后,建立调水调沙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预警方案。黄河流域调水调沙导致了同流量水位低下,给黄河下游引黄供水带来不便,可能会影响下游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应超前科学谋划,合理应对,建立预警方案,切实解决调水调沙后河道下沉导致的水资源供应不足问题。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构建黄河流域不同区域产业体系,是推动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根本路径。为此,专家建议,应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并培育区域绿色发展新动能。

  一是对传统产业实施生态化改造。在对黄河流域产业进行清查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起传统产业清单,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依据国家环保规制的要求,从中甄别出有生态化改造价值的重点产业。然后,根据这些产业发展特点和技术需求,选择适宜的绿色技术,对其进行升级改造。

  二是注重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特别是,黄河流域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水资源、耕地资源质量相对较好,为此,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逐渐培育、打造具有地域特点的有机生态农业产品品牌;与此同时,注重生态农业与第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工业发展方面,借助于清洁生产工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紧紧围绕节能减排控制目标,以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重点,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强化环保规制的执行、监督力度。服务业发展方面,注重在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两个方向展开,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绿色物流、绿色技术服务等产业;同时,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生态康养、养老婴幼服务等新业态。注重流域“四大”发展

  蓝皮书认为,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不是孤立的,需要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平衡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首先应注重流域绿色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也成为新发展理念的主基调。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应坚持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无论是生态保护、资源利用,还是产业发展,或是乡村建设,要用绿色理念推动行为、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动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其次,注重流域平衡发展。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生态、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实际,充分考虑彼此之间的共性、个性特点,选择适宜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全流域的平衡发展,为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作贡献。特别是要加大黄河流域部分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脱贫攻坚力度,实现经济发展的平衡;与此同时,要防范黄河流域环境风险,实现环境平衡。

  再次,注重流域融合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需要注重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区域之间的融合发展。这里的“融合”涵盖了两种含义,一是流域上中下游各省区之间在资源、资金、技术、产业的横向融合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繁荣;二是各省区内部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需要从全产业链视角寻求发展的路径。如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采用“农业+乡村旅游”“体育+乡村旅游”“节庆+乡村旅游”“文化+乡村旅游”“康养+乡村旅游”“教育+乡村旅游”等模式,聚焦聚力产业融合,推进旅游与农业、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乡村旅游发展新空间,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最后,注重流域开放发展。黄河生态经济带要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快建立产能合作平台、大数据中心,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在能源领域,充分依据沿线各国资源需求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探讨能源合作多元化途径,特别是发展清洁能源等方面的合作。在文化合作方面,要扩大黄河生态经济带的国际影响力,打造一批特色旅游路线。在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引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和理念。在产业投资合作方面,加快国内过剩产能行业、传统的优势行业和装备制造业向外转移的速度,实现“走出去”。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