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创板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第五套标准,禾元生物、西安奕材、必贝特3家亏损企业近期陆续完成发行并披露中签结果。作为首批在网下发行中实施差异化限售与配售机制的企业,其配售结果凸显了A类与B类机构投资者的显著分层:A1和A2类投资者的新股获配比例达到B类投资者的10倍以上,但相应需承担更长的锁定期和更高的限售比例。
政策背景:引导长期资金支持未盈利企业
去年6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科创板八条”,明确提出在科创板试点对未盈利企业公开发行股票时,对锁定比例更高、锁定期更长的网下投资机构给予更高配售比例。今年1月,上交所修订发行承销业务规则,进一步明确未盈利企业可采用约定限售方式,允许主承销商对网下发行证券设定不同档位的限售比例或限售期,并实行差异化配售。
在此次发行中,禾元生物、西安奕材和必贝特均采用三档差异化限售安排。以必贝特为例,其网下投资者报价分为三档:档位一限售期9个月、限售比例60%;档位二限售期6个月、限售比例40%;档位三限售期6个月、限售比例20%。A类投资者(包括公募基金、社保基金、养老金等)可自主选择不同限售档位,并据此细分为A1、A2、A3类;而B类投资者(其他投资机构)仅能选择档位三。
配售结果:A类与B类分层显著
根据必贝特10月21日发布的中签结果,A1类投资者的获配比例为0.073%,A2类为0.024%,A3类为0.008%,B类投资者仅为0.008%。这意味着,承担更高限售条件的A1和A2类投资者获配比例达到B类的9倍以上。类似分化在禾元生物和西安奕材的配售中也得到体现。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分化反映了风险与收益的匹配逻辑。开源证券中小盘首席分析师周佳指出,高限售档位的机构需通过更高报价来匹配长期持股风险,以争夺配售权;而B类投资者因限售条件受限,提高报价会加剧风险收益失衡,只能保守报价,最终在“限售比例与配售比例挂钩”的机制下被大幅摊薄。
华金证券新股首席分析师李蕙进一步分析称,限售时间成本差异带来的获配比例差异符合市场规律,也体现了政策对长期资金的引导。她指出,在限售条件相同的A3类和B类投资者中,两者获配比例基本一致,体现了规则在差异性和公平性之间的平衡。
市场影响:推动投资者结构长期化专业化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这种配售分层并非短期现象,而是科创板未盈利企业IPO常态化的趋势。周佳表示,随着更多未盈利企业上市,A类与B类的配售差距可能持续存在,推动科创板投资者结构向长期化、专业化转型。
从市场稳定性角度看,“高限售+高获配”的机制被认为对未盈利企业股价具有积极影响。李蕙指出,未盈利企业的发展确定性相对较低,需要更多专业知识和长期耐心。敢于承担更高限售条件的机构资金多为长期资金或专业资金,对未盈利企业的发展预期有更高包容度,能够平滑短期波动,助力股价稳定。
周佳补充称,A类机构作为高获配主体,其长期持股倾向有助于减少上市初期的非理性交易,抑制投机性炒作。同时,更高限售比例直接压缩短期可交易筹码,从供给端为股价提供“缓冲垫”。
长期展望:优化市场生态与公司治理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差异化配售机制可能带来三重积极变化:一是强化机构在定价中的主导权,推动承销商更注重估值合理性;二是引导资金向长期价值投资倾斜,减少短期博弈;三是促进未盈利企业改善治理,高持股机构更有动力参与公司监督,增强市场对创新企业的信心。
总体而言,科创板在未盈利企业发行中引入的差异化限售与配售机制,正逐步显现其对市场结构的深层影响——通过风险收益再分配,引导资金走向长期化,为未盈利科技企业的资本化之路提供更稳定的环境。
郑重声明:智慧观察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 科创板未盈利企业试点差异化配售:A类机构获配比例达B类10倍以上2025-10-23
- 今日新股市场:丹娜生物申购,马可波罗上市2025-10-22
- 本周4家企业首发事项上会2025-10-20
- 科创板奕材科技启动申购 北交所长江能科登陆上市2025-10-16
- 港股IPO市场火爆:前三季募资全球称冠,283家企业排队上市2025-10-15
- 优迅芯片IPO隐忧:控制权、毛利率与研发投入的三重挑战202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