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从增减两方面着力保障粮食安全
来源:第一财经 智慧观察采编中心 综合整理 2021-09-10

内容简报: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山东济南召开。大会以“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为主题。此次大会的召开,有助于凝聚国际社会在粮食减损方面的共识,构建全球共同节粮减损的良好氛围,增强疫情下世界粮食安全韧性。

      9月9日至11日,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山东济南召开。大会以“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为主题。此次大会的召开,有助于凝聚国际社会在粮食减损方面的共识,构建全球共同节粮减损的良好氛围,增强疫情下世界粮食安全韧性。

  虽然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在做“减法”,就是减损,但同时怎么做好“加法”,就是增产也是应该考虑的问题。这两个方面都关系到粮食安全。

  虽然我国的粮食年产量连续六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人均年占有粮食达到450千克以上,但近来国际粮食价格的波动还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即使是现在这个总产量,我国总体的粮食供应还是处在紧平衡状态,并不是高枕无忧。在这种形势下,尤其是新冠疫情依然存在的形势下,做好增减两个方面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增的渠道有很多,包括科技的进步。日前,袁隆平团队在云南的一块超级稻示范基地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百亩片示范基地平均亩产1107.5千克,这也是该示范基地连续四年的亩产超过1100千克。这个产量在十几年前还是很难想象的。这就是科技进步的力量。

  但科技水平再进步,种子再好,也需要合适的土壤去种植。从一定程度上说,耕地面积不减,尤其是良田面积的不减,就是为粮食增产做贡献。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早在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我国耕地总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水热资源空间分布不匹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处理好发展粮食生产和发挥比较效益的关系,不能单纯以经济效益决定耕地用途,必须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

  根据今年8月下旬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自然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到2019年末,全国耕地19.179亿亩,实现了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目标。但与第二次国土调查相比,减少了1.13亿亩耕地。与此同时,全国建设用地6.13亿亩,较第二次国土调查增加1.28亿亩。

  10年间,耕地减少了1.13亿亩,这个数字本身就比较庞大,但这个数字背后隐性的一些东西可能更令人警惕。比如,现在农村中有多少土地处在撂荒状态?一些地方有多少良田被挖塘养鱼、养龙虾?数据表明,“十三五”末小龙虾养殖总面积比“十二五”末增加1480万亩,年均增长25.84%。另外,还有多少土地是通过“占补平衡”的形式加入到耕地队伍中来,这些所谓“新加入”的耕地并不适合耕种。有的大河三角洲每年都会冲积出大量土地,这些土地改造成良田,需要很长时间,需要投入巨大成本。

  做好减法,就是减损,减损其实也是“增产”。

  减损的作用有多大?数据表明,如果我国粮食减损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减少损失650万吨,可以是超过1500万人的口粮。过去,我国每年在收割、运输、储备、加工过程中粮食损失浪费超过6%。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提升,我国的粮食损失和浪费趋势也在发生变化,从以往的“损失高、浪费低”转变为“损失降低、浪费升高”。这种浪费很多是发生在餐桌上的。

  有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在餐桌上的浪费约为12%,大型聚会浪费达38%。实际数字比报告中的数字可能还要大许多。这中间造成多大的粮食浪费是一个难以统计的数字,但肯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即使家底厚了,也经不住浪费;日子好了,也不能奢靡。这些都是中国人一直信奉和秉承的朴素道理,是维持健康生活状态的金玉良言。在制止餐桌浪费、促进粮食减损方面,既需要人们消费观念的进一步转变,也需要法规的规范。在这个方面,有的地方正在进行积极探索。

  总之,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天大的事。在这个方面,我们应该认真检视仓廪是否真的充盈了,保护耕地的措施是否真正落到了实处,节约粮食的观念是否真正深入到了人心并化之于日常生活中。

郑重声明:智慧观察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